漯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漯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嘿,你到过漯河吗?就是河南那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。每次我坐火车到这里,一出站台,迎面就是那座老旧的漯河火车站。它像个疲惫的巨人,蹲在铁轨旁。但我的目光总被对面吸引——对,就是那条窄窄的小巷子。它藏在车站的阴影里,像一条偷偷溜出来的小蛇,蜿蜒着钻进城市的肚子里。说实话,刚下火车的人,谁会注意它呢?大家急着赶路,拖着行李,奔着公交站去。可我不一样,我总爱在那儿停一停。嗯,为什么呢?我想想,或许是因为它藏着太多故事,太多烟火气。
一穿过马路,走进那条巷子,感觉就变了。空气里混着各种味儿——油炸糕的香、潮湿的霉味,还有路边摊的油烟。耳朵也不得闲,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:“热腾腾的豆腐脑!”“现磨芝麻糊!”这些声音像背景音乐,把整个巷子填得满满的。我常常放慢脚步,东张西望。瞧,左边是个卖旧书的老头儿,他的摊子就铺在石板上,书皮都卷边了。右边呢,是个修鞋匠,低头敲敲打打,手上的老茧厚得像树皮。嘿,这些人,他们怎么天天在这儿?风雨无阻,好像这条巷子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。
巷子不宽,顶多容得下两三个人并肩走。两旁的房子矮矮的,墙皮斑驳,露出里面的红砖。有些窗台上还挂着晾晒的衣服,随风飘啊飘。我边走边想,这些房子得有几十年历史了吧?它们没被拆掉,真是奇迹。有一回,我碰到一个老奶奶,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。她笑眯眯地问我:“小伙子,外地来的?”我点点头,她就拉着我聊起来。她说,她在这儿住了半辈子,巷子从热闹到冷清,又到现在的闹哄哄。哦,对了,她还指着墙上一道裂缝,说那是多年前地震留下的印记。聊着聊着,我就忘了时间。这种人情味,在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里,哪儿找得到?
那些小吃摊和烟火气
说到吃的,这条巷子简直就是个美食迷宫。走几步,就能撞见个小摊。我最爱那个卖胡辣汤的摊子,老板是个胖大叔,嗓门儿大得惊人。他的汤锅总是冒着热气,一勺下去,香味直往鼻子里钻。他见我来了,就咧嘴笑:“又来啦?老规矩,多加辣!”我端着碗,蹲在路边喝。汤烫得舌头发麻,可那股辣劲儿,嘿,真过瘾。旁边还有卖油馍的、炸糖糕的,摊主们互相帮衬,像一家人。有次下雨,我看他们共用一块塑料布挡雨,笑声比雨声还大。嗯,这些小吃不值几个钱,但吃下去,暖的是心。
巷子里的人也形形色色。除了摊贩,还有匆匆的过客——像我这样的旅客,或是附近的居民。早晨,这里最热闹。上班族挤着买早餐,学生背着书包窜来窜去。中午呢,安静些,阳光从屋檐缝漏下来,在地上画出一道道光斑。我常找个角落坐下,观察人来人往。有个卖糖葫芦的大妈,她的推车吱呀作响。她总说:“生活嘛,就像这糖葫芦,酸甜都有。”这话简单,可听着让人踏实。下午时分,巷子深处会传来孩子的嬉闹声。他们追着跑,踢着石子儿,笑声清脆得像铃铛。我想,这些孩子长大后,会不会还记得这条巷子?它像个摇篮,摇着他们的童年。
当然,巷子也有它的破败一面。地上偶尔有积水,垃圾桶堆得老高,苍蝇嗡嗡飞。电线像蜘蛛网,缠在头顶。下雨天更糟,泥水溅得满脚都是。有一回,我踩到个坑,差点摔跤。旁边的修车师傅哈哈笑:“小心点儿,这路可会咬人!”他递给我块抹布擦鞋。这些不便,反而让巷子更真实。它不是旅游景点,没被包装得光鲜亮丽。它就是生活本身,粗糙、杂乱,却生机勃勃。我常常想,为什么我总爱往这儿钻?或许,是因为它提醒我,世界不只有高铁和摩天楼,还有这些接地气的角落。
黄昏时分,巷子又变个样。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,摊贩们开始收摊。油锅熄了火,吆喝声渐渐低下去。路灯亮起来,昏黄的光晕里,影子晃动。我站在巷口回望,整条巷子安静得像在打盹儿。远处火车站的灯光闪烁,提醒我该走了。但每次离开,我都觉得带走点什么——不是纪念品,而是一种感觉。嗯,该怎么形容?像是城市的心跳,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。漯河火车站对面这条小巷子,它不起眼,可它活着。活在一碗热汤里,活在一句问候里,活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