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春那里有站小巷的
话说那天,我去了趟伊春,嗯,就是黑龙江那个林都小城。你猜怎么着?朋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:“喂,伊春那里有站小巷的!” 我当时就纳闷了,啥叫“站小巷”?是地名还是啥玩意儿?好奇心一上来,我决定亲自去探个究竟。
伊春的夏天凉飕飕的,空气里飘着松树的清香。我溜达在老城区,街道两旁是些老房子,木头门板吱呀作响。嗯,走着走着,眼前突然冒出条窄窄的巷子,入口挂了个褪色的牌子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站小巷”。啊哈!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地方。巷子真窄。┤瞬⒓缱叨嫉貌嗌恚奖谏吓缆饲嗵Γ上去湿漉漉的。我停下脚步,心里琢磨:这小巷为啥叫这名儿?难道以前是个车站?可四周静悄悄的,只有几只麻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。
小巷里的烟火气
往里一钻,气氛就变了。巷子不长,但弯弯曲曲像迷宫。两旁是些小平房,有的开着门,飘出饭菜香。一个老大爷坐在门槛上,摇着蒲扇,笑呵呵地招呼:“小伙子,外地来的吧?进来喝口茶!” 我犹豫了一下,嗯,这地方安全吗?但看他慈眉善目的,就凑过去聊起来。老人说,站小巷是早年火车站工人们住的地方,后来车站搬走了,名字却留了下来。现在嘛,大多是老居民,天天唠嗑打牌。说着,他还递给我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,甜丝丝的,暖到心坎里。
再往里走,更热闹了。几家小店挤在角落,卖些山货和手工玩意儿。有个大妈在摊前吆喝:“来瞧瞧咱家的松子儿,新鲜着呢!” 我蹲下挑拣,她絮絮叨叨讲起小巷的故事。嗯,她说几十年前,这里人来人往,工人们下班后聚在这儿喝酒吹牛。现在呢?年轻人大多进城了,只剩些念旧的老人守着。我边听边点头,心里有点酸酸的——时代变了,但巷子还倔强地活着。
突然,一阵二胡声飘过来,悠扬又带点沧桑。顺着声音找去,是个穿布衫的老汉在自家院里拉曲子。他见我探头,就招招手:“进来坐坐?” 院子里摆着个小石桌,我坐下歇脚。老汉说,他在这儿住了一辈子,小巷就像老朋友,见证了悲欢离合。他拉的那首曲子,是年轻时给工友解闷用的。嗯,我听着听着,思绪飘远了——城市高楼林立,这种慢悠悠的日子,反倒成了稀罕物。
夕阳西下时,小巷染上金红色。我溜达到尽头,发现个废弃的小站台遗迹,石头堆里还嵌着铁轨锈迹。哦,原来“站”字真不是白叫的!我靠在墙边,发呆好一会儿。嗯,这地方没啥大风景,却让人莫名安心。麻雀还在叫,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仿佛在低语:慢点走,别急。
临走前,我又遇见了那位喝茶的老大爷。他拍拍我肩膀:“记住喽,站小巷不值钱,但藏着咱伊春的魂。” 我点点头,心里暖洋洋的。回程路上,我反复咀嚼他的话——城市在变,可这些角落里的故事,才是真宝藏。下次你来伊春,不妨也转转,说不定能挖出更多惊喜。
那趟旅行后,我常想起站小巷的烟火气。它不华丽,却像杯老酒,越品越有味。嗯,生活不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小巷子串起来的吗?伊春的冬天雪大,但我打赌,小巷里的人照样围炉夜话,笑声不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