绥化火车站附近站街
绥化火车站附近站街
你知道吗,绥化火车站那边,白天人来人往的,热闹得像菜市场。火车一进站,呼啦啦的人群就涌出来,拖着大包小包,赶着回家或去别的地方。我每次路过,总能看到小摊贩挤在出口,卖烤串的、卖水果的,吆喝声此起彼伏。嗯,但到了晚上,气氛就变了。路灯昏黄的光线下,一些身影开始晃悠,靠在墙边或电线杆旁,她们的眼神有点飘忽,像是在等人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时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不就是传说中的“站街”吗?那种感觉,就像揭开了一个城市的另一面,让人忍不住多瞄几眼。
慢慢走近了,你会发现这些女性大多穿着简单的衣服,有的裹着旧外套,有的就一件单薄的T恤。她们站的位置挺固定的,就在火车站西侧那条小街上,离公厕不远。那里灯光暗,人少,容易躲开巡逻的保安。有一次,我假装等朋友,在那儿站了会儿。有个大姐凑过来,声音压得低低的:“兄弟,要服务不?便宜。”我赶紧摇头,她也没纠缠,转身又缩回阴影里。唉,这种场景在绥化不算新鲜事,但亲眼看到,还是让人心里发堵。她们脸上没啥表情,像是习惯了这种生活,但眼神里藏着点疲惫和警惕。你知道吗,那地方风大,晚上冷飕飕的,她们就那样站着,一站就是几个小时。
说起来,为啥火车站附近成了这种“据点”?我琢磨着,可能跟人流有关吧。绥化站是交通枢纽,外地人多,来来往往的,容易找到“客户”。再加上,这地方管理松点,保安主要管站内秩序,外边的小街就成了灰色地带。有一次,我碰到个老出租车司机,他边抽烟边跟我聊:“小伙子,别多管闲事。这些人啊,都是被逼的。有的是下岗工人,有的是家里欠债,没别的活路。”他吐口烟圈,摇摇头。嗯,这话让我想起,绥化这几年经济不太景气,工厂关了不少,工作机会少。有些人为了糊口,只能干这行。风险大着呢,警察时不时来扫荡,她们得东躲西藏的,日子过得提心吊胆。
我还记得一个雨天的晚上,雨下得哗啦啦的,街上人更少了。我打着伞匆匆走过,看见一个年轻女孩蹲在屋檐下,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。她抬头看我一眼,眼神空洞,没说话。那画面,像根刺扎在心里。后来,我跟朋友聊起这事,他说:“哎,别光同情,她们也是普通人,有自己的故事。”是。幌胩锰谜?但现实逼人,火车站这片地方,成了她们的“舞台”。白天,这里挤满赶路的旅客;晚上,却藏着无声的挣扎。有时候,我会想,如果社会多给点帮助,比如就业培训或低保,情况会不会好点?但想归想,问题没那么简单。
日子久了,我对这条小街熟悉起来。白天路过时,它就是个普通巷子,卖早点的摊子热气腾腾,大妈们唠嗑说笑。可一到夜幕降临,气氛就转阴。那些站街的身影,像幽灵一样出现又消失。她们不吵不闹,就静静等着,偶尔有人停下脚步,低声交谈几句。这种安静,反而更让人难受。我试着跟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大姐搭话,她苦笑说:“干这个,谁愿意。康依锖⒆右苑。”说完,她转身走开,背影在路灯下拉得老长。那一刻,我觉得火车站不光是交通点,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生活的酸甜苦辣。
现在,每次经过绥化站,我都会多看几眼那条小街。阳光好的时候,它普普通通;阴雨天里,却透着点凄凉。站街的现象还在继续,像城市角落里的一抹暗影。或许,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吧——光鲜外表下,总有被忽略的角落。嗯,下次再去,我可能会带点热乎的包子,悄悄放那儿。谁知道呢,小小的善意,能不能暖到人心?火车站的车轮声还在响,人来人往,故事也在继续。